2018年10月16日下午4:00,由9499www威尼斯、圖書館聯合主辦的“子衿講壇系列學術講座第14回:《“聲隨心動”——語言表達的藝術之美》”在圖書館一層多功能廳舉行。

主講嘉賓馬曉勇先生
主講嘉賓是馬曉勇先生,馬曉勇先生是國家一級播音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經濟之聲主播。先后畢業于寧夏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廣播電視藝術學MFA。現主持經濟之聲龍頭節目《天下財經》,同時擔任央視配音工作,主要有中央電視臺軍事頻道《軍迷淘天下》節目配音,軍事頻道部分宣傳片的配音。近年來參與各種社會和中央臺大型詩歌朗誦活動,他的配音作品多次獲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主持類播音作品的一等獎。講座由任杰老師主持。

學術主持任杰老師
本次講座馬曉勇先生講述的主題是語言表達的藝術之美,并通過語言的規范之美,語言藝術與情感表達的關系,語言的邏輯這三個方面來詮釋這一主題。
首先馬曉勇先生提出,語言表達之美的前提是注重語言的規范之美。我們平常不認為自己的語言具有美感,是因為我們忽略了語言的規范。語言規范分為語音規范和語法規范。馬先生現場朗讀了一段新聞,通過優美的聲音向學生展示何謂語言規范之美。并從語音層面上指出漢語發音要注意口腔力量,開口度,發音的完整等因素,語音在標準的前提下,意思才能被表達清楚,聲音才能更具美感。同時在語法層面上漢語相對于英語,具有修辭復雜,語法簡單的特點,所以在平時的說話中,我們在注意發音規范的同時,也要注意漢語語法,表達邏輯,語法結構,規范等因素。只有注重語言規范之美,語言才更具有藝術性。

講座現場

講座筆記
其次,馬曉勇先生通過一段自己的朗讀作品剖析了語言藝術與情感表達的關系,藝術是發自內心的創作,語言與情感是有共鳴的,語言的藝術建立在真情實感上,聲音發自內心,一個人的內心在想什么,情緒就會表達什么,聲音會根據情緒變化,所以氣息會變,停頓會變,語氣也會變化。這些變化形成了語言表達上的豐富性,經過深刻的分析之后,馬先生通過不同類型的文藝作品的朗讀和展示,向同學們進一步闡釋聲音在不同的場景中情感的把握。馬先生通過現場朗讀戴望舒的《雨巷》,剖析戴望舒詩中的情感表達,朗讀詩中的徘徊和希望,用聲音表現了這首詩的凄美。之后在現場播放《悲慘世界》的朗讀音頻,解讀人物的內心與性格,用聲音表現不同的場景。在講述電影配音時,馬先生著重強調了配音過程中,聲音的細節與真實感。然后,馬曉勇先生談到了古詩的誦讀,并在現場指導學生如何通過聲調、停頓、重音、停連等方法吟詠古詩。

同學們積極提問
第三個方面,馬曉勇先生立足于現實生活,運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解釋了如何使語言更具有邏輯性。馬先生將語言邏輯形象地比作了抽屜,我們要將信息有層次的放在抽屜里,這樣有利于建立一種邏輯思維。以自我介紹為例,抽屜的第一層是自己的基本信息,姓名,民族等,第二層是興趣愛好,第三層是工作與專業,等等,這樣的分層會使你在溝通中邏輯清晰,信息準確,這種溝通技巧在生活中非常實用。

馬老師耐心解答
在講座的最后,馬曉勇先生與同學們進行了積極的交流,學生針對語言表達提出了許多問題,馬曉勇先生很耐心地根據自己經驗予以解答,還給同學推薦了一些播音方面規范化的訓練方法,另外,馬先生針對聲音和美學進行了深刻的闡釋。本次講座,同學們對語言的藝術之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學院師生與嘉賓合影
撰稿:王 琦
攝影:劉 鵬、舒艷紅